刘院士从中国医药行业70年发展史切入,阐述了未来医药产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他强调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整合我国优势来设计具有中国特色和我国临床需求的研发路径,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中国人要把药瓶子端在自己的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药,这需要我国5万家医院、5000家药企的共同努力”刘院士强调。 刘院士对创新发展背景进行了分析。过去30年,中国医药行业经过原料药出口、仿制药崛起浪潮之后,迎来了第3次浪潮——创新药时代。“如果说原料药和仿制药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标签,那么创新药时代就是百花齐放。放眼国外,医药的发展史都绕不开国家政策。中国更是如此,尤其是国内目前百家争鸣的创新药局面与政策联系更紧密。” “中国自强加快了跨国药企拥抱中国本土创新创业的速度:从研发中心到创新中心的变化,从被动技术转移到主动技术合作,中国产业环境巨变。跨国药研发策略转变‘in China,for China’,更使中国本土创新环境和临床需求发展赢得了中国庞大的创新医药市场。” 刘院士认为未来10年中国医药行业将会有这些发展趋势:第一,随着市场信息透明化提升,热门药物的高度关注;第三,新药市场独占期缩短,面临着同类新药和仿制药的激烈竞争; 对于未来10年产业的发展,刘院士预言“必须转型”:首先,大型药企单打独斗的概念将不复“存在”,需要发挥优势联合多方力量,形成产业和商业旗舰;其次,药企收入将不再仅仅依赖于药品“销售”;最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将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刘院士表示,要理性认识学术,要了解产业转化的难处。“学术研究和产业开发之间存在着‘死亡谷’。著名期刊Nature显示大量生物医学实验,不具重现性。论文80%的实验结果不能重现!每年浪费280亿美元,增加研发成本。所以希望企业家要有清醒的认识,拿到一个分子就要变成一个药,100%抱‘金娃娃’,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 刘院士也深度剖析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发展瓶颈。第一,自主产权与竞争能力不足。所需的支撑技术与装备落后,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能力不足。第二,影响风投因素多,无形资产的认识影响创业者的积极性。第三,整体优势缺乏,缺乏管理能力,缺乏全局战略部署。第四,研发与产业化脱节,产业化人才缺乏,成果难以产业化,成本高而价值低。